看仁丰里文化如何“变现”

来源:扬州日报时间:2024-10-21 14:34:06

看仁丰里文化如何“变现”

□ 金沙人

日前,《扬州日报》以《“非遗+”引流 提振“文旅+”新消费》为题,报道了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加快非遗活化转化产业化的消息,其最大亮点是营造生活应用场景,让老非遗呈现年轻态,使静态文化催生文旅产业,为文化变现探索新路。

据报道,仁丰里今年前三季度客流达80万人次,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。一条700米长的古街巷,居然有这么多人来游玩,怎么说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。它为扬州文旅事业增加了新板块,为古城焕新增添了新动能,为市民游客休闲提供了新去处,再次验证了文化力量可以转化为发展能量。

文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文化本身,更多的是其溢出效应。文化一旦与其他领域相融,其行业的竞争力立马会增强,附加值也会提高,传统行业因此而蝶变,杀出红海、走向蓝海。就是这些不起眼的轻餐饮、民宿,在狼四起的价格战面前,因文化的加持而从容应对,充分彰显了文化的功能和价值。仁丰里的文化是如何变现的?通过报道,我们不难发现,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,抓住消费这个关键,突出应用场景再造,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悄然成为市民和游客的享受,从而实现文化变现。

引导人体验。仁丰里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非遗博物馆,鳞次栉比的商铺、丰富多彩的活动、琳琅满目的产品、熙熙攘攘的人群,各类非遗让人目不暇接,增强体验感是错位竞争的首选。非遗传承人使出浑身解数讲历史,活灵活现做示范,不厌其烦作指点,不起眼的非遗产品有了灵,不为人知的非遗技艺有了展示机会,市民游客不知不觉地过了一把非遗体验瘾。精细木作技艺的夫妻传承人尝到了搞非遗体验的甜头,小日子过得蛮逸当;主打非遗牌的“梧桐院”,也因别具一格成为民宿界的“网红店”。非遗的发扬光大,不仅要有情怀格局,更得有过人技巧,通过应用场景让大家体验,是条成熟的路子。

吸引人打卡。年轻人是消费主力,外地人是目标人群。光有非遗店铺和文创产品还不够,必须动脑筋营造氛围,想办法引人注目,为文化变现做铺垫。前些时候,央视报道仁丰里欢庆中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,非遗表演应时应景,乡音乡情打动人心,拜月民俗清新脱俗,小年轻摆出各种造型留下精彩影像,经媒体传播后成为网红。仁丰里深谙扬长避短的道理,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,弥补了巷短街窄的不足。因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,盖章通关的游戏设计,街巷美化的持续更新,更多适应年轻人、外地人的网红地标不断涌现,成了仁丰里文化变现的可靠支撑。

留住人消费。把人留住,靠产品和服务促进消费,是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变现的现实途径,也是考验文化传承是否得法的重要标准。淳朴的乡风民俗可以吸引人,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留住人,让人怦然心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打动人,产生抑制不住的消费冲动和购买愿望。为了消费场景的营造,仁丰里这几年新增了以地方文艺表演为主的小剧场,以文创为特色的轻餐饮,以培养消费群体为目标的短培训,以通关盖章为标志的消费小折扣,以跨界经营为导向的新业态,文化消费企稳向好,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5%。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活了、非遗火了、生意旺了,商铺店家因有利可图而安营扎寨,非遗传承人因适销对路而找回自信,市民游客因心满意足而点赞不断,街道社区因开局良好而由衷高兴。

仁丰里短短几年发生如此变化,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抓住了创造转化创新发展这个关键,像抓经济那样抓文化,树立用户思维,突出问题导向,强化效益意识,锐意创新,大胆改革,让文化变现,使文化力量转化为发展能量,为古城焕新放了样子。也许工作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,但文化变现的实践探索无疑是最宝贵的经验,值得鼓励支持。

标签:

责任编辑:FD31
上一篇:“浙里来消费·2024金秋购物节”系列活动将在温州启幕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精彩图集(热图)

热点图集

最近更新

信用中国

  • 信用信息
  •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
  • 网站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