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福建泉州洛江区始终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持续深化乡村建设行动,以“五个美丽”建设为切口,打好“机制牌”、答深“融合题”、做优“全域卷”,撬动乡村发展全面变革,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“洛江样板”。
(资料图)
截至目前,洛江区累计投入超1.1亿元,建成乡村“五个美丽”示范点1034 个,获评省市级优秀案例56个、国家及省级精品线路3条。依托“仙山洛水”的生态本底,深度融合“名桥、名山、名人、名传说”的“四名”文化底蕴,洛江区走出一条独具闽南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。
健全三个机制,从“短期”到“长效”
洛江区依托“洛阳桥畔千般景”的历史厚重和“山水诗韵映古今”的人文盛景及区域内的资源禀赋,着力健全三大工作机制,保障乡村建设长效推进。
在“多元共谋”机制下,洛江区坚持开门定规划,凝聚“政校村企”多方智慧。引入仰恩大学、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专家团队,对接乡村振兴研究院、闽台乡建乡创团队,将先进理念与本土元素融合;依托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吸纳优质获奖设计,并邀请新农人、非遗传承人和乡村工匠参与方案研讨,让项目兼具专业理念与本土特色。通过“联动比拼”机制,洛江区变督查为比拼,定期组织乡镇交叉观摩、优秀案例推选、公众号公开“晾晒”进展,比拼结果与财政奖补资金及试点示范推荐挂钩,激发“比学赶超”动力。
此外,洛江区还同步打造“古今生态融合”机制,坚持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。俞大猷公园注入国防教育与武术文化元素、虹山村保留闽南红砖古厝的传统建筑元素、虹山油菜花田融入现代艺术装置、新庵村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打造“溪畔茶歇角”等,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美感、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。
做好融合文章,从“单一”到“多元”
洛江区将“五个美丽”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,同频共振、互促共荣。在美丽庭院建设中,双溪村、苏山村用废弃材料打造“一院一景”,白洋甘蔗、山边槟榔芋、厝斗油茶等培育“一村一品”庭院经济产业,年产值超2000万元。而在美丽微景观建设中洛江区立足本土,因地制宜,洪四村、新东村分别结合山体滑坡修复工程和破旧墙体改造,变废为宝点缀乡村;马甲镇打造“魅力马甲”浮雕等特色景观,生动展示“海丝小镇”山水人文风貌。
文化赋能让公共空间“活”起来。洛江区投入2000万元升级俞大猷公园,打造全省标杆性国防文教综合体,年接待研学超10万人次,荣获省级美丽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典型案例;陈三五娘文化园打造“人在戏中游”的沉浸式体验,“五一”日均游客超5000人次,带动旅游消费6000余万元;盘活侨居资源,各类场馆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。
不止如此,洛江区还深入推进美丽田园建设,将田园变“公园”,创新“花田+围炉煮茶+传统文化体验”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等多种模式,更通过闽台农业融合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,实现农户“一田变三金”,带动村民年均增收3.5万元。同时,多元新业态融合发展更让乡村活力迸发,新告村“稻梦空间”露营基地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,创收50万元;永安村“蝶村”以蝴蝶兰产业为核心,融合研学、露营、夜景秀等业态,年产值超1500万元。
深化全域发展,从“颜值”到“价值”
洛江区通过“整村打造、串珠成链、全域赋能”等方式,推动“一处美”向“全域美”跨越,实现乡村建设从“点”到“面”的多维价值提升。
在整村打造示范引领下,洛江区实现从“一村美”到“村村美”。蔡内村深挖贞义姑牌坊、泉榕古道等历史文化资源,打造“一园一馆一坊一庙 古道古桥古树古装”产业融合发展模式,年收入超1200万元;洪四村融合红色文化与花卉种植,“洪岩三宝”品牌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,村集体年收益超100万元。
在此基础上,洛江区以线路串联激活全域发展。联动仙公山、洛阳桥等景区,推出1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4条农旅研学耕读线路。同时,在全域赋能上,河市镇以片区资源联动开发为着力点,串联泉州植物园、俞大猷公园、乡韵鹿境等景点,推动农文旅项目“多点开花”,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,收入1000余万元;虹山乡以文化赋能品牌引领,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,整合樱梅园、石龙谷、虹桥飞渡三大景区,推行“一票制”,年接待游客约23.5万人次,经营收入约3300万元,实现“村村有景区、户户能增收”。
从“颜值”到“价值”,洛江区实践证明了乡村振兴的密码,就藏在对生态的敬畏、对文化的珍视以及对产业的深耕里。如今,这幅“仙山洛水”新画卷还在继续铺展,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“洛江答案”。(苏丽梅、李诗雨)【责任编辑:胡俊】